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楼阁之外还有楼阁,层层叠叠望不到尽头。
西湖上的歌舞声何时能够停歇?
那暖洋洋的春风,熏得游人如痴如醉,
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昔日的汴州。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题临安邸》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其深邃的意蕴和鲜明的讽刺色彩,照亮了南宋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这首诗由南宋诗人林升所作,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揭露,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作者简介
林升,字梦屏,温州平阳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1163-1189)。他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南宋诗人,生平事迹虽不详,但其作品《题临安邸》广为流传,成为讽喻诗中的佳作。林升的诗风质朴而深刻,善于通过描写社会现象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看法。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徽宗、钦宗二帝,中原国土尽失。赵构南渡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然而,南宋统治者并未吸取北宋亡国的教训,反而沉溺于享乐之中,不思收复失地,只求苟且偏安。林升目睹了这一切,心中愤懑难平,于是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诗词欣赏
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临安城的壮丽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然而,这看似美好的画面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忧患。青山依旧在,人事已全非,昔日的繁华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已沦为敌手,而眼前的临安却成了统治者苟且偷安之地。
次句“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笔锋一转,从眼前的美景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西湖之上,歌舞升平,一派繁华景象,但这样的繁华又能持续多久呢?诗人用一个“几时休”的疑问,表达了对统治者沉迷享乐、不思进取的强烈不满和忧虑。
第三句“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社会上弥漫的奢靡之风。这股“暖风”将那些达官显贵、富商大贾吹得如痴如醉,他们忘却了国仇家恨,只知纵情声色,享受眼前短暂的欢乐。诗人用“熏”字,形象地描绘出这种氛围的浓烈和持久,同时也透露出对这些“游人”的深刻讽刺。
末句“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尖锐的笔触,直接揭露了统治者的荒谬与无知。他们竟将临时的避难所杭州当作了昔日的都城汴梁,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无疑是对国家命运的极大漠视。诗人通过这一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只图眼前安逸的愤怒与失望。
《题临安邸》不仅是一首描写临安城景象的诗歌,更是一篇深刻的社会批判文。林升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只知享乐、不思进取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他讽刺了当政者的短视与无能,担忧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他以乐景写哀情,用看似美好的自然景象反衬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使诗歌具有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
《题临安邸》是一首充满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的诗歌,以其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提醒我们关注国家的命运不仅是历史的责任,更是对未来的使命。
它不仅是对南宋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林升个人情感与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和那份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在今天看来,《题临安邸》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它提醒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