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诗歌(《圣经·诗篇》中的耶路撒冷 犹太人的思念与悲伤)

时间:2024-08-10 14:15:12


前言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歌唱。……/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圣经·诗篇》

这是《圣经》中的一篇诗歌,也是犹太人至今每日祈祷之前必定要诵读的诗篇。每天清晨和黄昏,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居住地,你都能听到这首诗歌被一代又一代的犹太人传唱。在寂静的黎明或者苍凉的黄昏,这哀怨的歌声总是带着一种难以言表的伤感,久久飘荡在空中。

每次读着这首诗歌,我都仿佛可以看到流落异乡的犹太人满含泪水,驻足巴比伦河畔,眼望着耶路撒冷方向,思念和悲伤写在他们无奈的脸上……

被掳的日子

犹大国灭亡后,犹太人国土沦丧,都城被毁,神殿被夷为平地,整个民族被掳往巴比伦,开始了“巴比伦之囚”的生涯。关于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的具体人数,争议较大。

公元前605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马踏耶路撒冷,带走了犹大许多有才能和技艺的青年,这次被掳的人数不详,考虑到只是以一些能工巧匠为主,总量估计不多。不到十年(公元前597年),尼布甲尼撒再次“光临”耶路撒冷,犹太人遭到了第一次大规模被掳 ,这次有一个确实的数字:一万人。

南国亡国后,犹大整个民族都被作为俘虏和亡国奴押往巴比伦,这次人数更多,从五十年后第一次回归耶路撒冷时的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人来看,当时被掳的犹太人总数应该在两、三万人以上。

毫无疑问,被作为奴隶强迫迁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犹太人的痛苦与悲伤之情肯定是十分强烈的。亡国的耻辱和对故乡的思念,对于犹太人而言是双重的折磨。尤其是被掳的初期,这种感受最为强烈,《圣经》中那些抒发对故乡思念的诗篇,大都是在被掳初期完成的,包括本章开头提及的这首。

北国以色列人最先被掳往两河流域

亡国之初,被掳之民盼望尽快能够结束这场灾难,归回故乡。有些假先知就迎合这种思想,忽悠被掳之民,预言他们两、三年之内就可回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以色列人的不安,一些浮躁情绪渐渐蔓延。犹大的先知耶利米得知后,就写信给异乡的被掳百姓,劝诫他们要在当地盖造房屋,安心定居下来,应当“栽种田园,吃其中所产的。

娶妻生儿女,为你们的儿子娶妻,使你们的女儿嫁人,生儿养女,在那里生养众多,不至减少”。总之,为了犹太文化的传承和犹太民族的繁衍、延续,要准备开展“持久战”。

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大被灭,更多的犹太囚徒来到巴比伦。这也印证了先知的预见,残酷的现实迫使那些曾急于回归故乡的人不得不沉下心来,直面现状。当犹太人沉下心来之后,发现自己在巴比伦的生活并非如他们最初担忧的那样凄惨。相反,作为生活在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中的一员,他们的生活相当舒适和自由,在许多方面甚至比耶路撒冷还要好。

可以说,作为一个使巴比伦再次走向繁荣与兴盛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不仅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很有头脑的政治家。他并没有刻意建立一个种族压迫和歧视的政治体制,而只是把犹太民族整体搬移了一个地方而已。被掳的犹太人除了不能离开巴比伦外,他们在当地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先知以西结拥有自己的房子,长老也可以随意探访他。

被俘的约雅斤国王释放出狱后,巴比伦王还配给他粮食及生活用品,后来还授予他对犹太人的有限管治权。在巴比伦发掘的楔形文石碑,也印证了《圣经》里的记载,文中称呼约雅斤为“犹大地的王”,说他与五个儿子领受的恩俸有油和粮食等。

巴比伦的工作机会也向犹太人敞开。实际上,尼布甲尼撒掳掠犹太人的时候就注意优选能工巧匠,希望他们为巴比伦的建设贡献才智,这也属于一种智力引进吧,只不过引进的方式为掠夺。正因如此,尼布甲尼撒把犹太人迁入后,并没有将他们发配到偏远的不毛之地,而是安置在幼发拉底河两岸。由于灌溉便利,所以无论是自耕或代耕,犹太人都得天独厚,拥有肥沃的耕地。

另外,在宗教生活上,巴比伦也没有过多干涉犹太人的宗教传统。虽然远离家乡和圣殿,但犹太人仍然可以遵守安息日,甚至此时宗教信仰对他们而言显得更加重要。在各个安置点,人们常常定期聚集一处,彼此安慰,互相劝勉。这种聚会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发展成为犹太教后来的犹太会堂。

犹太会堂对于犹太教的形成和传播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们知道佛教有寺庙,基督教有教堂,伊斯兰教有清真寺。犹太人聚会的场所就是犹太会堂。不过,犹太会堂并不像教堂和清真寺一样,没有富丽堂皇的外观,甚至可能都没有固定的场所。按照犹太教规定,只要有不少于十个年满十三岁以上的男人聚集在一起,就自动构成一个会堂。而且,犹太教也不需要主教一类的人来主持仪式。这种简单易行、易于普及的集会方式,就来形成于犹太人流落时期困窘的环境,但却一直传承下来,而且该方式后来在犹太人更大规模的流散中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了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得以保留和传承民族传统的最有效手段。

经历了浮躁、困惑、国破家亡之后,犹太人开始思索律法上的规条、先知们的教训。在被掳时期,没有国王的统治和管理,先知的作用更加突出和明显,他们的权威和地位在老百姓中大为提高,尤其当多年之后,百姓发现先知们的预言都一一实现了,包括先知所预言的耶路撒冷必将复兴、被掳之民终将回归,也都变成了现实,他们对先知的崇拜更是达到极点。

客观来讲,犹太人的被掳是一段不幸的遭遇,也是留在一个民族历史上难以磨灭的伤痕。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被掳巴比伦对于犹太民族后来应对更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历经几千年的大流散而尚能保持民族文化亘古不变,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今天,比犹太文化更古老、也更辉煌的古埃及文明消失了,同样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也湮没在历史之中,而犹太文明却能历经几千年的波折而始终如一,不能不说与犹太民族在巴比伦的这段特殊的经历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比伦之囚的这次短暂磨难,实际上是犹太民族大流散前的一次预演!犹太人被掳巴比伦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6世纪不仅是犹太文化逐步提炼、完善和成型的时期,对于世界历史文化而言,也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

参考文献

以色列的选择 ——族群认同下的一神信仰 邹远 华东师范大学 2022-03-29 硕士 124

神的形象:《希伯来圣经》中的无像崇拜及其古代西亚语境 孙玥 山东大学 2021-05-28 博士 682

《耶利米书》中列邦审判神谕研究 袁月 河南大学 2020-06-01 硕士 117

法塔赫研究 贾龙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19-11-10 博士 4 493

巴赫金话语理论观照下的两个十诫文本 王宁 河南大学 2018-06-01 硕士 81

论妥拉中的“埃及”意象及其象征 陈会亮 圣经文学研究 2018-02-28 辑刊 148

希伯来圣经中的审判研究 王思杰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3-20 博士 1 833

旧约中“约”概念的变化探析 李彦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5-01 硕士 211

《圣经·出埃及记》的影视改编 江建华 山东大学 2013-04-20 硕士 6 1793

与以色列人通婚,埃及男子或丢国籍 新华每日电讯 2010-06-07 报纸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