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通常被认为是在解释学习和思考的问题的辩证关系。基本意思是:学习了之后要思考运用,思考运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或者是只思考而不学习,那都会徒劳无功。
这里的学习,通常被理解为读书。其实这是对学习的狭隘解释。
宽泛的说,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动物在出生之后都需要学习生存技巧。动物并不具备植物那种遗传的本能,一扎根就知道该怎么生长和保护自己。动物如果不学习生存技巧,连保持生命最基本的食物问题都解决不了。学习的习字,繁体的写法就是一对翅膀在白天飞翔。为什么要强调是白天飞翔呢?因为还在学习,晚上根本就不敢出去。
具体到人的身上,学习一定要读书吗?古时候的木匠、泥瓦匠等等手工艺者传授技能的时候,并没有书可以参考,基本都是心传口授。而且那些老师傅在传授技巧的时候,往往也要重点讲授行业规则,讲授为人处世的原则。那些学手艺的徒弟并没有读什么书,你能说他没有学习吗?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无处不在,多种多样的。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甚至是最基础的那一部分。
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社会中学习,在社会中体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这里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就是人间事,也就是宋儒格物致知中的“物”,宋儒格物,并不是去格竹子和梅花,而是重在人间事。
所谓格物致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透析人情世故,明白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规矩,明白做事的法则和规律。如果不明白这些事,一个人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至少是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有些人一辈子经历了很多事,遭遇了很多磨难,但是到头来他依然是浑浑噩噩,什么进步也没有。人们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对于这种人来说,失败是倒霉和晦气。他并不会去想:除了外部的原因之外,我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吗?我自己是否需要改变呢?
也就是说,他没有思考。
经历了很多事情,本来应该吸收很多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至少可以让他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不去思考,这些经验教训是不会出现的。没有思考的人,经历再多事情也不会对人生世界有任何的感悟。
孔子的一辈子都是贫穷的,他也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如果他总不去总结,总不去思考,那么他的生活大概连《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都不如。吴用上梁山之前也是教书先生,和孔子是同行。
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时的情形也是惨不忍睹,但因为有了思考的陪伴,他终于在艰难的环境中凤凰涅槃,实现了生命的升华。宋朝苏东坡被贬到黄州的时候,连一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刚开始只能住在破庙里。可是黄州却成了苏东坡生命中的“龙场”,苏东坡也是在黄州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因此才活得那么洒脱的。
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堂,在社会中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值得深思的学习内容。只有把在社会中经历的事情都领悟透了,思考明白了,人生才能真正的走向成熟,甚至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