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落榜”古代指科举考试不第、落第,现在一般是指在高考中考中或其他重要考试没能被录取的现象,而不是没有被“如愿”录取。落榜生就应指在上述考试中没有被录取的考生了。在这里,我为什么强调了“如愿”呢?因为在我看来,不管是高考、还是中考,录取的比例已经非常的大了,几乎是全员录取。高考最低的高职批次录取分数已经淘汰不了几个学生;中考职业学校录取也基本是照单全收了。那为何大家觉得高考、中考的竞争较以前激烈得多了呢?

选择不是选择别人的选择
文革以前,我国的中考就大量分流学生到技校、工厂,少数考生上普通高中、上大学;改革开放后初期,中考也分流一批学生到技校、中师,高中录取比例在不断提高,但高考录取比例在20%左右,其中包括大学本科和中等专科学校总录取数;进入本世纪,各地喊出普及高中教育的声音,一时间,高中学生激增,中考考试的地位下降,高考参考人数不断刷新纪录;几年来,国家调整中考政策,中考分流力度加大,只有50%或60%的学生可升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校录取比例加大,高考扩大高职录取,几乎没有门槛。从以上的变化来看,如果不考虑录取学校层次,现在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落榜生;如果中考只强调被普通高中录取,高考只考虑被公办本科大学录取,那可真是落榜生遍地了。只是没有“如愿”被普通高中和公办本科大学录取就是落榜生,其实这些考生并没有被其它学校放弃,只不过大家受偏见、攀比、期望,甚至无知的因素的干扰,认为上了这些学校人生就会输掉。

这样能走多远?
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中考、高考其实就是社会选拔和自我选择相结合的机会,社会选择的是站在社会发展的大局进行分类选拔,自我的选择是既要考虑适应社会,又要考虑自我素质现状和发展潜力,不能盲目的攀比。不要总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就输掉人生,每个人的起跑线本来就不同,既然人生是长跑,选择不同的跑道,虽然起跑点不同,但最终都能跑好全程,实现完美冲刺。老话叫做“行行出状元”。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也需要工匠、清洁工、出租司机。不要勉强自己成为另一个别人,要知社会所需,知自己所能,把自己打造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之人,这样在别人眼里你可能是一个“落榜生”,当你的人生却不会落榜。我的身边这样平凡的、幸福的成功者例子很多,人生的色彩绝不亚于当年的高材生。

有落榜的考生没有落榜的人生
考试就是分类选拔,帮助每一个被选拔的对象更理智地、客观地分析社会与自己,做到知彼(社会所需)知己(自己所能),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愿天下所有考生能上适合自己的学校,接受适合自己的的教育,人尽其才,人放其彩。

正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