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族是哪九族?
九族的说法并不是唯一的,《三字经》中“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三字经》作为古代的启蒙读物,完全从人伦血亲的角度从自己起算,上追溯四代人,下追溯四代人,便有了“九族”的概念。
但是,如果是诛九族呢?这就有了政治、刑罚的考虑在内,要是按照《三字经》中的说法,那就得从高祖开始,下至玄孙都得诛灭,可四世同堂已经是难得一见的情景了,何况九族都存人世?再者,如果受罚之人连儿女都没有,甚至还未婚娶,哪里去凑九族呢?所以,九族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诛九族时的九族,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与其子(姑表姊妹或姑表兄弟)、姊妹与其子(外甥女或外甥)、女儿与其子(孙女或孙子)、己之同族(父母、兄弟);母族三是指母之父族(姥爷一家)、母之母族(姥姥的娘家、姥姥家)、姨母与其子(姨母姊妹或姨母兄弟);妻族二是指妻之父族(岳父一家)、妻之母族(岳母的娘家)。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九族波及的范围有多广,纵向跨三代,横向则从妻子的母亲一家直至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再下一代,这一方面体现了古代刑罚之残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者斩草除根的意图,以防止受罚者后人对其报复活动。
二、历史上有哪些人受过诛九族的刑罚
诛九族的残忍可谓令人叹为观止,不过,也不是只要犯罪就会受此刑罚,通常必定是因为犯了逆天大罪、忤逆纲常这样的重罪,最关键的是得罪了皇帝或是和皇帝政见不一,就可能会遭此重罚。杨玄感。杨玄感本是隋朝时期的重臣,因恐惧隋炀帝对大臣猜忌,所以策划起兵谋反,但是谋反未成,让他弟弟将自己杀死,《隋书》记载:“杨玄感反,诛九族,复行轘 裂枭首,磔而射之”,也就是说杨玄感因为谋反而被杨广诛灭九族。还有明朝的齐泰、黄子澄等人,也是据传说被诛灭九族,特别是方孝孺,竟被诛了十族。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三、方孝孺的削藩大计
上文中所言的齐泰、黄子澄等人,其实和方孝孺乃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并且他们一同干了一件同样的事:削藩。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王朝明朝建立后,采用了类似于汉朝时期的行政制度——郡国制,也就是说除了一套行政体系外,还有一套藩王体系。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其北疆基本上是延长城一线,主要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特别是被明朝推翻的元朝残余力量。朱元璋的心思是边陲重地,交给别人是非常不放心的,只有交给自己的朱家子孙才是可靠的、可行的。
历史有时候总爱开玩笑,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并且就朱标的品质能力,也将会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可是朱标早早的就去世了,朱元璋再立太子时,并没有从其余的皇子中选择,而是立朱标的儿子、也就是皇孙朱允炆为太子,这就变成了朱元璋给他朱家开了一个玩笑。孔老夫子的“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成了多少个王朝、多少代帝王的谶语。朱元璋为了保住他朱家江山,不惜把屠刀挥向曾经和他浴血奋战的功臣、乡党,一干子元老几乎被屠戮殆尽。可是,等到朱允炆登基后,朱元璋才发现,自己的一番心血付诸东流了。方孝孺等人算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精英班底,就方孝孺后来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表现来看,是一个贞臣,从他提出削藩的战略来看,也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能臣。但是,他却缺少经验、缺少手段。最后的下场使得他(们)就像当年的晁错。
削藩这件事,应不应该,那绝对应该。不说别人,燕王朱棣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有封疆拓土之功,如果说朱标登上皇位,朱棣或许还有所忌惮,而朱允炆登上皇位,朱棣心里绝对不平。有人说,朱棣谋反是被朱允炆或者说是被方孝孺们逼的,其实,削藩只不过是朱棣谋反的一个导火索而已,没有削藩,朱棣也会有别的理由造反。这就是方孝孺们在政治上、谋略上不够成熟了。削藩应该是目的,而不能作为直接的手段。就算朱权这样看起来无为恬淡的人,也未必心无波澜。他们完全可以采取迂回战术,毕竟朱允炆年轻,可以逐步蚕食消解藩王的权力,也可以把藩王们召回京城,冠冕堂皇的软禁起来(当然要在提出削藩的口号之前),他们完全没有分析自己所面对的对手是谁、是什么样的人,就冒然喊着削藩,反而被人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方孝孺们基本上坚持了一个儒学臣子的气节,这点是值得钦佩的。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仍旧不渝其节、不改其志,你朱棣要灭我九族,那好,给你个十族让你灭。据说方孝孺被灭了十族,除了开头说的九族,把他的门生也牵连了进来,凑齐了十族。
四、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方孝孺真的被灭十族了吗?其实,有据可查的就是我们文章中的杨玄感,他是在史书中明确记载被诛了九族的。方孝孺呢?《明史》中记载:“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可见,方孝孺等人只是将其族人所杀,并没有波及其他族人。不过,不排除史官记载时受到了某些压力,因为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官也算是少数。方孝孺究竟有没有被诛十族或是九族,还有待考证,但是方孝孺一事受牵连甚广,据《立斋闲录》记载,方孝孺及其父族被杀800余人。而另据说他的学生门徒也有千余人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