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人是什么民族(鞑靼人与蒙古人是什么关系?)

时间:2024-11-11 08:00:19

鞑靼人是中西方历史上都出现过的一个群体,中国明朝永乐年间,退回漠北的北元分裂为三部,东北为兀良哈部,主要分布在辽河、西辽河、老哈河流域。因该部投靠明朝,明朝在其地设置了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指挥使司,因此兀良哈部又被称为兀良哈三卫;西北为瓦剌部,主要分布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在兀良哈部与瓦剌部之间的为鞑靼部。同一时期,统治东欧草原的金帐汗国人也被欧洲人称为鞑靼人。两股鞑靼人相隔万里,彼此基本不通消息,却被东方人与西方人赋予了共同的名称,着实神奇。两个群体确实有着一些联系,二者都曾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但鞑靼并不等同于蒙古,在蒙古的臂膀之外,鞑靼有着自己的历史。

鞑靼这个词汇早在唐朝时期就已出现,在后突厥汗国阙特勤碑(立于732年)与毗伽可汗碑(立于734年)中被写作“Tatar“(汉籍中有达怛、达靼、塔坦、达打、挞笪、塔塔儿等异译)。巧合的是,在初创时代,鞑靼就分为东西两部各自发展。室韦位于突厥的之东,与契丹同出一源,是由鲜卑发展而来,以兴安岭为界,南部为契丹,北部号室韦。唐朝时,一部分室韦部落发展为部落联盟,在阙特勤碑中被称为“三十姓鞑靼”。“九姓鞑靼”出现在毗伽可汗碑中,位于突厥北方,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突厥崛起后击败了上一任草原霸主柔然,柔然残部一部分西迁欧洲,一部分向北方逃遁,成为了九姓鞑靼的组成部分。

室韦与契丹同源

唐朝末年,漠北草原风云变幻,曾经强大的回鹘汗国因陷于内乱,被西北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趁虚而入。但不知是何原因,黠戛斯并没有在草原上建立长期的霸权统治,而是很快又撤回到叶尼塞河流域。九姓鞑靼趁着这个空档,成为了漠北草原的主人。不过,九姓鞑靼并没有像突厥、回鹘一样形成一个稳固强大的部落联盟,也没有统一各部的可汗。由于此时中原混战不休,无暇北顾,九姓鞑靼又没有自己的文字体系,因此这段时间的漠北历史十分模糊,只能从其他地方找寻蛛丝马迹。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起兵作乱的沙陀部李国昌、李克用父子被唐军击败,被迫逃往九姓鞑靼避难。李克用勇武过人,在草原上招揽了不少粉丝仆从。鞑靼各部酋长担心李克用会反客为主,密谋要杀掉他。关键时刻,李克用邀请各部酋长会猎,在飞驰的马上一箭射中百步之外的马鞭,震慑了诸部酋长。之后,李克用摆开宴席,向各部酋长吐露心迹,自己之所以要在草原上招兵买马是为了能有朝一日替朝廷扫平叛贼(指黄巢起义军),洗刷冤屈,重新获得代北故地。各部酋长听到李克用无意长留草原,也就放弃了杀李的打算。等九姓鞑靼再次见于史书时,已经是辽朝了,辽朝人又称鞑靼为阻卜,设置西北路招讨司管理鞑靼诸部,后来的克烈部就是由九姓鞑靼发展而来。

辽朝疆域

三十姓鞑靼在唐朝末年发生分流,一部分西迁到阴山以北,被称作阴山鞑靼,后来发展为汪古部。未西迁的三十姓鞑靼仍沿用旧称,后来发展为塔塔尔部(塔塔尔即鞑靼的异译)。由于距离契丹本部较近,阴山鞑靼与三十姓鞑靼较早被辽朝征服,政治文化与辽朝的联系更紧密,因此被辽朝称为“白鞑靼”或“熟鞑靼”,意为文明开化的鞑靼部落。与之相对应的,漠北鞑靼诸部被辽朝称为“黑鞑靼”或“生鞑靼”,意为野蛮的鞑靼部落。

在“生鞑靼“与“熟鞑靼”之间,是西迁的蒙兀室韦部落。蒙兀室韦位于三十姓鞑靼之北,游猎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大约在黠戛斯退出漠北,九姓鞑靼崛起之时,蒙兀室韦在首领孛儿帖赤那率领下,离开额尔古纳河西迁到今蒙古的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源头——不儿罕山(肯特山)放牧,后来逐渐发展出乞颜、札答阑、泰亦赤兀惕、弘吉剌、兀良合等部。这些部落后来被称为蒙古,统一蒙古各部的成吉思汗所就出自乞颜部。

蒙古诸部

在辽朝统治时期,鞑靼与蒙古各部曾被塔塔尔部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辽朝。因此包括蒙古在内的草原部落被统称为塔塔尔(鞑靼)。但辽朝末年,局势发生了巨变,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从东北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路平推,灭亡了辽国。辽国最后的力量只剩下了漠北西北路招讨司的两万兵马和败退至此的耶律大石所部。漠北鞑靼诸部在耶律大石的争取下,放下旧怨,与残存的辽军合力抗金。不过由于实力过于悬殊,耶律大石只得率部西迁中亚,建立了西辽政权。漠北诸部最终被金朝征服,金朝沿用辽朝旧制,设立西北路招讨司管理鞑靼诸部。

在金朝建立之时,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汗统一蒙古诸部,并成为金朝的藩属。立国之初的金朝注意力都在南方的宋朝,无力在北方草原进行强力统治。而且女真人分布于白山黑水间,以渔猎为生,并不是游牧民族,对草原气候与游牧骑兵作战都不熟悉,因此蒙古人只是名义上归附金朝,实际上维持独立,时不时的还会袭扰金朝边境。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曾设宴招待草原诸部,喝高了的合不勒汗竟然不顾君臣之礼,去捋金太宗的胡须,但金太宗并未因此加以责罚。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双方的大致关系,蒙古虽为臣属,却全无敬畏之心。金朝虽为宗主,却在草原地区无法树立起绝对的威权。然而金朝自己没办法动手不代表没有办法去收拾蒙古人,在草原各部之间挑拨离间是中原王朝对付游牧民族的常用手段,金朝对此相当清楚,蒙古人在草原上最不缺的就是敌人。

金朝疆域

塔塔尔部曾为鞑靼诸部的首领,看到合不勒汗统领的蒙古人势力超过自己,当然不痛快。据载,合不勒汗的妻弟赛因的斤因患病,请塔塔尔部的萨满巫师施行巫术,不料,非但没有治好病,反而一命呜呼了。赛因的斤的弟兄一怒之下,杀死了塔塔尔部的巫师,双方由此结怨。金朝趁机煽风点火,不断挑唆塔塔尔部袭击蒙古。合不勒汗的堂弟俺巴孩担任大汗后,为平息纷争,答应将女儿嫁给塔塔尔的一个部落首领。但塔塔尔人却出尔反尔,将前来送亲的俺巴孩与合不勒汗长子斡勤巴儿合黑抓住并送往金廷。金熙宗对俺巴孩施以残酷的钉“木驴”刑,使他痛苦地死去。俺巴孩在死前曾怒吼道:“就是你们磨坏了十个指头(拉弓)也要替我报仇!”

俺巴孩死后,合不勒汗的第四子忽图剌被推举为汗,向塔塔尔人发起了猛烈的复仇之战。然而在金朝的支持下,塔塔尔人多次获胜,蒙古人损失惨重。忽图剌死后,侄子也速该被推为首领,在金朝打压下,此时的蒙古部落联盟趋于瓦解,也速该仅能统领乞颜部,但仍继续与塔塔尔部作战。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秋,蒙古人终于取得了重大胜利,也速该战胜了塔塔尔部并生擒了首领铁木真兀格。恰在此时,也速该的长子诞生了。为纪念这次胜利,他特意给儿子取名铁木真。铁木真9岁时,也速该前往另一个蒙古部落弘吉剌部给铁木真定亲。在归来途中,他被塔塔尔人在宴会上下了毒,回到驻地不久就毒发身亡。据说,也速该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身高超过车轮的塔塔尔人全部杀掉!”

草原上看中实力而非血统,也速该死后,年幼的铁木真无法服众,昔日部下各自散去,还瓜分了铁木真一家的财产。无依无靠的铁木真一家只得到处流浪,旧敌们抓住机会前来复仇,少年的铁木真历经重重磨难,终于成长为一个强者,身边逐渐聚拢了一些部众,一颗草原新星冉冉升起。重建家业的铁木真时刻不忘复仇,但仅凭自己的力量还无法与塔塔尔部对抗,于是他找到了克烈部的王汗。也速该曾在克烈部内乱时助王汗夺取汗位,于是二人结为安答。对于结义兄弟之子的请求,王汗自然要帮帮场子。而且在合不勒汗时期,克烈人与塔塔儿人也爆发了战争,王汗的祖父马儿忽思被塔塔儿人捕获后交给金国邀功,死的方式和俺巴孩一样,被钉在木驴上碾死。

于公于私,克烈部都要与铁木真联合对抗塔塔尔部。恰在此时,金朝也因塔塔尔部实力过于膨胀而调整了策略,转而联合克烈部与蒙古人夹击塔塔尔部。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年),由金国丞相完颜襄亲自出马,发动了对塔塔儿人的攻击,塔塔尔人大败。王汗与铁木真联兵堵截塔塔尔残部,在贝加尔湖以南将塔塔尔人彻底击溃。多亏一位塔塔尔老人将美丽的女儿那莫伦献给了铁木真,才使得归顺的塔塔尔人免遭灭顶之灾。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在降服了塔塔尔部后,铁木真踏上了统一蒙古部落的征途。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忽里台大会上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可汗”)。蒙古统一后迅速向外扩张,金朝、西夏、西辽、花剌子模、阿拉伯帝国、基辅罗斯等国如秋后落叶,被蒙古旋风一扫而空。疆域空前辽阔的蒙古帝国赫然出现在欧亚大地上,蒙古开始取代鞑靼成为草原部落的统称。但在欧洲,人们仍使用鞑靼称呼东方的游牧部落。

欧洲人使用鞑靼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鞑靼的称谓已经使用了很久,骤然崛起的蒙古对于欧洲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称谓;二是蒙古西征军中有大量的鞑靼人,欧洲人搞不清蒙古各部的关系,只能笼统的称为鞑靼人。东欧草原上的伏尔加—保加尔人与库曼—钦察人也被裹挟进蒙古大军中,一样被西方统称为鞑靼;三是塔塔儿(tartar)与希腊语、拉丁语的“塔耳塔罗斯”(tartarus,意为地狱)发音相近。欧洲人认为入侵者“属于可恶的撒旦后裔”,“就像从塔耳塔罗斯释放出来的魔鬼一样”,用鞑靼称呼蒙古人体现了欧洲人对蒙古人对恐惧与憎恨;四是统一的蒙古帝国并不长久,没有足够的去时间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蒙古概念。蒙古帝国分裂后,在统治东欧草原的金帐汗国内部,蒙古人只是少数,很快就被当地同化。因而蒙古汗国的民众仍被赋予鞑靼旧称。

在中国,宋朝人最初也把所有辽、金统治下的草原各部统称为鞑靼,并认为他们由靺鞨发展而来。但在蒙古崛起后,蒙、宋战争不断,宋朝人开始了解到草原各部的情况,并用蒙古替代鞑靼来作为草原各部的统称。经过元朝的统治后,中原人对蒙古人的族群观念进一步强化。然而元朝的国祚也不长,在退回漠北后,元朝宗室又失去了对草原的掌控。1402年,阔台庶子合丹后裔鬼力赤击败了最后一任北元皇帝额勒伯克并将其杀死,废除了元朝国号,自称鞑靼,统辖蒙古中东部地区。在西部蒙古,瓦剌强势崛起,与鞑靼成并立之势。

鞑靼与瓦剌

瓦剌又被称为卫拉特部或斡亦剌部,意为“林中百姓”,原居于蒙古高原北方的山林中。1207年,成吉思汗刚统一蒙古,瓦剌部就主动归顺,并帮助其收服十余个林中部落,受到成吉思汗的赏识与嘉奖,在瓦剌地区建立千百户制,任命瓦剌氏族贵族为千百户长,逐级分封部落领地。

蒙古西征后,大量草原部落随军迁出,瓦剌各部开始走出林中,南下草原。在元朝瓦剌部归岭北行省管辖,是帝国的一分子。但瓦剌部并不认为自己是蒙古人,在元朝败亡后独立倾向更加严重。明朝人也意识到瓦剌与鞑靼并非同族,于是有意的将二者区分开来并利用瓦剌牵制鞑靼。然而随着瓦剌的不断强大,让明朝也陷于危机。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瓦剌部首领脱欢杀鞑靼部的阿岱汗,统一东西蒙古。正统十四年(1449年),脱欢之子也先在土木堡全歼明军,俘虏明英宗朱祁镇,险些将明朝一波带走。

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自立为汗,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第一次非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家族)的人出任大汗,引起草原一阵骚乱。也先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遭到了诸部的一致反对,也诱发了其他部落的群起效仿。无力控制局势的也先最终被部下权臣暗杀,凄惨落幕。其后瓦剌陷于内乱,实力锐减,鞑靼开始反击之战。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蒙古黄金家族嫡系后裔孛儿只斤·巴图孟克被立为蒙古大汗,称达延汗(即“大元”皇帝)。在达延汗时期,鞑靼彻底击败瓦剌,蒙古再次一统,实现中兴。在之后的岁月里,虽然蒙古又陷于混乱与分裂,但黄金家族草原共主的地位却稳固下来,草原各部纷纷拥立黄金家族的各个支系子孙为汗,蒙古人的身份认同也完全取代了鞑靼。到明末清初,草原上已是蒙古人的天下,鞑靼的名号消失在了历史烟尘中。

在东方的鞑靼逐渐消亡之时,西方的鞑靼人也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5世纪中期,金帐汗国陷于内乱,分裂为喀山、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克里米亚、哈萨克斯坦、诺盖等汗国。与之对应的,俄罗斯帝国逐渐兴起,开始野蛮扩张。各个汗国的鞑靼人在内忧外患下一部分人选择融入俄罗斯,一部分选择保持独立性。克里米亚汗国因占据黑海要冲,是遏制俄罗斯帝国的重要屏障,因此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大力支持。克里米亚汗国与俄罗斯周旋多年,在1512年和1572年,克里米亚的鞑靼军队甚至打到了莫斯科,直到18世纪末期才被俄国吞并。

俄罗斯的扩张

在长期的对立战争中,克里米亚鞑靼人塑造了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在被俄国统治了一百多年后仍旧保持着鞑靼文化独立性。斯大林时期,为了彻底解决鞑靼人问题,曾将全体鞑靼人从克里米亚强制迁到中亚。但即使如此,鞑靼人仍旧不肯低头,在苏联解体很快又恢复过来,建立了鞑靼斯坦共和国,成为了俄罗斯联邦的主体之一。

除了融入与抗争,东欧草原上的鞑靼人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搬家,搬到俄国以外的地方,也就是东方的清朝。在历史上,基本上都东方的草原部落向西迁往欧洲,其中原因有的是被中原王朝和别的草原部落挤兑的过不下去了,被迫西迁欧洲。有的则是完成了内部整合,武力向外扩张。草原部落从欧洲大规模的迁回东方,这还是第一次。这不仅预示着西方即将反超东方。也封死了中亚草原部落随意迁徙的路径。

过去,草原各部往来不断,彼此交融,只能以部落联盟的名号泛指各部,匈奴、柔然、突厥、回鹘、鞑靼、蒙古皆是如此。而如今,随着草原部落的活动空间被东西方的国家持续压缩,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相互之间交流融合的机会少了,各部之间的族群特性就显示了出来。后来,随着东西方国家对草原的深入控制,各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游牧迁徙,开始由游牧转向半定居生活。一旦定居下来,各部鲜明的族群特性就持续放大,并最终形成了一个个草原民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由此产生。按道理,回迁中国的鞑靼人也应该发展为鞑靼族,但清朝官员认为鞑靼之名有明显的夷狄色彩(满族人就曾被中原人蔑称为鞑子),因此改用塔塔尔人来称呼这些归附的鞑靼人,塔塔尔族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