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塔简介(佛都大理·崇圣寺三塔)

时间:2024-12-07 09:15:49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

地处大理古城北郊,苍山东坡山麓,是集苍洱风光、文物古迹、佛教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景区通过ISO9001-14001国家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崇圣寺三塔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理的标志和象征。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保护利用范围5.68平方公里。

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名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高69.13米。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线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小塔相距97米,皆高42.19米,是一对10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崇圣寺三塔集三种功能于一身,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鼎盛于宋代,以三塔、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佛都”匾、三圣金像五大重器著称于世。

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崇圣寺出家修行,为南诏、大理国著名的王家寺院。

清咸丰、同治年间,崇圣寺毁于兵燹和自然灾害,仅存三塔。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

大塔又叫千寻塔,全称“法界通灵明道乘塔”与南北两小塔的距离皆70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千寻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千寻塔中空,置有简易木梯,达塔顶可从窗洞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

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线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

两小塔相距97米,高42.19米,是一对10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下有二层台基,每级八方塔檐上砌出模拟木构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

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

基座亦为八角形,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

塔前朝东照壁上有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永镇山川”石刻汉字,每字高1.7米。

崇圣寺以8个世界之最,集历代建筑之精华,汇佛教雕塑、彩绘之经典而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单体寺院。

寺内599尊(件)铜铸帖金佛像、法器庄严宏伟,苍松翠柏与亭台楼阁相互映衬,旅游精品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

整个寺院大气磅礴、金碧辉煌,重现了“灵鹫山圣地,妙香国佛都”的胜境。

大理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因此游览崇圣寺三塔,四季皆宜。

雨铜观音殿前廊有大钟,天井南北各有一尊小塔,大殿的漏阁中供地母神,大殿对面还塑韦陀菩萨,格局精妙。

如今所看到的雨铜观音殿在原先的旧址上扩大重建,1999年建成,是云南省迎接世博会的精品工程。

现在的雨铜观音殿高29.99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是三塔文物景区的又一个重要景点。

殿内居中的2.2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1.8米的贴金铜铸莲花座,莲花座上站立有8.6米高铜铸贴金的雨铜观音。

雄奇的崇圣寺三塔还在80年代衍生出一个三塔倒影公园。

三塔倒影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达10多亩。

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雄姿而得名。

园内建筑有体现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大理石碑亭,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

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众多异草奇花。

游人置身三塔倒影公园,或吟诵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凝神水中三塔,或摄影留念佳景,陶然自得,流连忘返。

公园西南部,广植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奇花异草,成为园中之园。

公园小路皆用大理石铺成,路边苔绿如染,满园绿树成荫,清凉爽快,莺啭鸟鸣。

倒影公园最有特点的是池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浪不惊、平如镜,三塔倒影清晰,令人叹为观止。

角度不同,倒影形态亦随之各异,是三塔拍照最佳场所。

崇圣寺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互为添辉,相与增色,从而成为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

大雄宝殿高大敞亮,金碧辉煌,仿北京故宫太和殿,清代重檐九开间,有三层台基,殿面阔51.7米,高26米,为全国佛教寺院中体量最大的殿。

大雄宝殿是全寺等级最高,处于寺院中心位置的建筑。

因释尊英勇无畏,法力无边,称为大雄。

步行线路:崇圣寺三塔—南诏建极大钟(聚影池)—雨铜观音殿—崇圣寺山门—财神殿(左)—药师殿(右)—放生池—天王殿—弥勒殿(左转经筒,右金刚杵)—十一面观音殿(罗汉堂)—大雄宝殿(左祖师殿,右高僧)—阿嵯耶观音殿—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 。

游览时间大约2.5小时。